中国考古这十年:溯源中华文明 走进青年生活
添加时间:2022-10-12 11:40:51
来源:
时间线动辄上溯至万年千年的考古,变得有意义而且越来越有意思了:屏幕上,可以看考古文化类综艺,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进展甚至要“追番”(网络流行语,指追一部正在更新的剧——记者注);考古现场变身遗址公园,成为年轻人日常游玩的好去处;面对考古学界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考古工作者也“卷”了起来,设计海报、开直播……
从仰韶村的第一铲诞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在2021年迎来了百年。与历史相较,考古学很年轻;而对关注考古的年轻人来说,在这10年间,中国考古日月换新天。
有一些关于中华文明来处的秘密在这10年中得到解答: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都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关于中国考古将走向何处的问题在这10年中看到了方向: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这是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考古萌生着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愿意了解考古的公众,尘封的历史得到这些年轻目光的关注,就有了接续的可能。
三星堆“上新” 沉船“出水” 探源中华文明
201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19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进一步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的三星堆遗址,堪称这两年公众关注的考古“顶流”。从2020年10月开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986年发掘的三星堆1号坑和2号坑的区域,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陆续新发现6座“祭祀坑”,不断“上新”重要文物。
“十三五”时期,随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围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国家文物局策划、“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16项重大考古项目。
其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启动实施第五阶段研究任务。项目提出了标志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目前已确认241处水下文物点。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10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猛。2014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我国从此拥有了专门、独立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
出生于1962年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是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2001年,他第一次潜下水,成为第一个在水下摸到“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者。如今,“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提取各类遗物18万余件(套),为了解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科技“联姻” 多学科融合
如今,现代科技在考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低空拍摄技术、机载激光扫描遥感等,普遍应用于考古调查、测绘。
2020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时,索性把实验室建在了考古工地现场。考古发掘方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助力全面提取遗存信息;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文保工作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确保出土文物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保护。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融合: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分析、微痕分析、人类遗骸DNA提取检测等,得到广泛应用。
三星堆遗址的本轮发掘,共有30多家单位参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不同单位的多学科研究人员,不仅参与考古发掘,还参与多学科研究方案的设定、样品的采集等。”
水上电阻率成像法、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2017-2018年,这些“黑科技”和考古发掘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生了碰撞。在那次发掘中,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探测了古河道的位置,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伴随着1.2万余件文物出水,史书上“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最终得到证实。
中国考古走出国门 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中国考古正在走出国门。据初步统计,2016-2019年,我国32家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36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与40余家国外考古机构、博物馆、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中外合作考古研究内容涵盖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港口遗址考古,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等诸多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是对“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的系统谋划和统筹布局,也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规划保障和政策支撑。
如今,考古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工作,更成为年轻人关心的话题。《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闪耀吧!中华文明》等文化类节目,深受年轻观众喜爱;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夏令营、考古研学游等活动更加多样,考古进课堂、进社区更加普遍。
其中,考古遗址公园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十三五”期间,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公众1.54亿人次。
2019年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自1936年被发现后,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而遗址已经开辟为遗址公园。2020年,良渚古城举办了14期公众考古,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普通人可以亲身到考古现场进行发掘。
盛淑彦是一名85后摄影师,家就住在良渚古城,朋友圈照片全是她拍的良渚“写真”。“以前上大学时,要跟同学们解释一大圈,我家在良渚古城,古城在杭州的什么位置……现在只要说良渚,大家就知道了。”
/ CONTACT US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院内
邮政编码:100031
电 话:010-63076361
传 真:010-63076361
手机:010-67093141
邮 箱:cybysy@sina.cn
投诉邮 箱:cybysy@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