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添加时间:2025-01-02 10:17:56

来源:

浏览:

  《彝绣·华服尚锦》节目中,表演嘉宾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爱上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陕北说书随《黑神话:悟空》游戏火到海外;云南楚雄彝绣服饰亮相2024巴黎时装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融入了时尚设计,从传统赛装节的“乡村T台秀”走上了国际舞台。当这些“出圈”“出海”的非遗项目再次呈现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的舞台上时,毫不意外地牢牢锁住了青年人的目光。

  就在不久前,另一个非遗“出圈”“出海”的重要事件受到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和热议,那就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这个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人类共享遗产。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出圈”“出海”,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发挥创造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为其注入活力。这一“出”一“入”看似不太相关,其实是一体两面,都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

  不论非遗“出海”还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非遗的可见度。非遗“出海”是在空间维度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创造传承于中华大地上的非遗被更多国家的人们看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在时间维度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世代相传的非遗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看见。而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则基于对非遗功能和价值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序言中有精当的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作用不可估量……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较为熟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设立,也正是为了提升非遗的可见度,提高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重视非遗“出海”,我们不应只重视其对中国非遗展示宣传的“名片”作用,还要重视中国非遗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对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贡献,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同样地,当我们倡导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设计、制作、销售或享用非遗文创商品的时候,也更应关注这些非遗的创造传承社区和传承人能否从中受益。

  当我们看到闪耀巴黎时装周的楚雄彝绣服饰绽放在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舞台之时,不应忘记这些华美刺绣的绣工可能是一位残障人士,可能是一位带着年幼孩子的母亲。非遗与创意产业的结合,不但整体上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促进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更多不便外出务工的人群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持久和平,是激励非遗“出海”、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内生动力,也是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noet 自定义字段
用户名 Name
评论 Comment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院内

邮政编码:100031

电 话:010-63076361

传 真:010-63076361

手机:010-67093141

邮 箱:cybysy@sina.cn

投诉邮 箱:cybysy@sina.cn